实验室与设备信息
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实验室设备处主编
编者按:为配合学校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实验室和实验队伍建设,实验设备处编辑大学领导、学者发表的相关论文,以供各级领导参考。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本期目录
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提高实验室工作水平
宁波大学副校长 聂秋华
一、实验队伍建设的关键是观念更新
夏有为(简称夏,《实验室研究与探索》主编):聂校长,宁波大学是个新兴的大学。几年前为了评估我来过你们实验室,现在来看变化一定很大,请您谈谈实验室建设问题。
聂秋华(简称聂):变化是非常大,那时候可能全校的仪器设备总值也不过就是两三千万元吧,而现在已达到三亿元。实验室建设资金非常重要,但关键还是队伍问题,我在法国看到一个实验室,里面有教授也有实验员,那个实验室是做特种玻璃的,化学实验过程中需要有好多玻璃管,要组成一个系统来进行提纯等等。这些玻璃管就涉及到封口、焊接,还要把它抽真空。他们那里就专门有一个技术人员,这技术人员就会吹各种复杂的玻璃管结构,他就是一个technician,但是他很安心自己的工作。他觉得自己在吹玻璃上是最棒的,这就实现了他的自我价值。但是在我们国内不行,在大学里好像就非得要整个教授博导什么的才行。
夏:这是观念问题。
聂:是啊,实验室人员有时感到在学校里脸上无光。所以这个队伍本身从传统观念上就比较难稳定,应该说从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价值观造就的这支队伍很难稳定。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这个队伍如果没有建设好的话,要搞好实验室是很困难的,要做出更高水平的东西来也是很困难的。我们学校对这个问题还在探索,我们正在考虑完善岗位聘任制度,进一步调动实验人员的积极性,不知道交大搞聘岗没有?
夏:也在制订,现在对实验技术人员搞了一个实验技术一、二、三级岗的计划。面对广大实验技术人员,现在还没有一级实验技术岗位的,特级的属于国家一级的那就极少,现在也没有。
聂:我们原来也一直考虑教辅人员、实验人员的待遇问题,我们把实验技术人员最高可以定到三级岗位,就是和教授的最低级别差不多。但是定了这个岗位以后,可能有条件的问题,也可能有各种原因,能够达到这个要求的实验人员不多,这次聘岗聘了5个。这是从岗位上给他们有一个发展的空间。还有就是从激励方面采取措施,像今年我们在评奖中加以考虑,比方徐望月奖、王宽诚奖等。每年评一次,全校评15个人,每人奖一万元,应该说奖金还是比较高的,其中就有实验技术人员。我们一直强调对教辅人员和实验人员一定要给他们名额,要通过这些政策来鼓励他们,使他们觉得在实验室工作也是一样的,也可以和教授一起评奖,这样对他们有导向作用,他就会感觉到作为实验人员做出成绩同样会得到学校的认可。从这方面给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但难处是传统观念太深。总认为搞实验教学就低人一等,在高等学校里好像没地位,这种观念还是非常深的,必须想办法拧过来。
夏:上海大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立了“实验技术总监”职务,分四级,都是享受教授级的待遇。像刚才您说的那个玻璃工,如果他有绝活。就有可能评上实验技术总监,教授也能申请,工人也能申请。主要看你掌握的关键技术能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这就给实验技术人员一个努力方向,他们已经实行三年了。
聂:其实各个学校也都在想办法,都非常重视,我想各个学校都有一些特殊的办法来稳定、激励这支队伍,把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搞得更好。
夏:去年在大学校长论坛上,朱清时校长讲到现在实验室玻璃工太缺,找个教授容易,找个玻璃工很不容易。
聂:玻璃工太缺,没有玻璃工实验工作就上不去。北大就有一个玻璃工,后来也是给他破格升到副教授的待遇。如果离开他的话,他们好多实验做不了。
夏:这实际上是反映出我们长时间比较轻视工艺、轻视技艺,这是重理论轻实践的表现,是过去老传统传下来的,现在虽有变化,要完全克服还比较困难。
聂:这个也和学校的发展目标有关系,学校都要力争往前走,压力也很大。你要继续上去,必须让你的关键指标上去。这些指标主要衡量的还是教授的贡献、文章、课题、项目、经费。学校在这政策导向上肯定会首先考虑这批人,这是没办法的。而实验室在综合大学的指标当中所占的比重可能是比较少、比较低的,所以学校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可能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但不是说就完全忽视了实验人员。刚才讲了好多学校采取了一定措施,但这些措施可能还不是根本性的,可能带有一定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目前在利益驱动这么强的背景下,你要叫更多的人能够安心从事实验教学工作,还是相当难的。这个氛围要建立,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方我们去年评职称,突然看到一个实验室人员的名字,他实验室不要做了。我说你做得好好的,做一个实验师不是很好吗?你也做了很多科研工作,还发表了一些SCI收录的论文,这不是挺有前途吗?但他就不做了,后来到学报编辑部去了。
夏:有的学校在校内把几个界限打破。你可以升研究员,如果能搞教学也可以升教授。他们把这个门槛打破,不是高级实验师就到顶了,不要转系列,你只要有这水平,可以跨系列直接申报评审,这对他们是一个鼓励。前不久我在台湾看了他们大学的实验室,负责人都是教授,实验室面积不是很大,研究生的工作就在实验室,教授的办公室也在实验室。他们把实验室教学科研基本上溶在一起了。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提出:实验室是科学家的家。看来,实验队伍一个是实验技术人员提高、稳定,一个就是鼓励、吸引教师科研人员到实验室去工作、去出成果。
聂:对,既要吸引还要稳定这支队伍。
夏:中国矿业大学从哈佛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引进了一些博士、博士后,到普通物理和普通化学实验室工作的经验很好。主要的思路就是在实验室建设学科实验大平台,他们叫筑巢引凤,要把学科搞上去,同时把基础课也搞上去。用这个思路,他们吸引和稳定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师进实验室。
聂:实验结合专业,到了专业领域,各位教师特别是搞理工科的教师,他们都很重视自己的实验条件、实验设备的建立。一般在研究工作的初期,很多事情都得自己去张罗,把自己实验工作的摊子搭起来,你才能进行研究。我是学光学仪器的,最先是在物理系,后来又到电信系,现在主要搞光纤通信。对此深有体会。当然我们的实验室不管科研的也好,教学的也好、实际上它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培养学生,你怎么用好这个实验室培养学生。我上次到汕头大学去参加会议,他们的工学院就有一个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室。要提供一些条件,比方搞风能发电、计算机软硬件的开发,都可以在那里去做,我想各个学校都多少有一些。看了以后,就问他们这个实验室怎样开放?他说可以24小时开放。24小时开放怎么管?他说,要动用一部分学生。我说你学生的课题怎么定?学生课题要通过申请,而且必须有指导教师带,这个项目才能在学院立项。还给你一定的经费买原材料,然后到这个实验室来做。如果能这样做当然是很好的,但是老师指导学生算不算工作量?有没有报酬?他说没有。那么你们长效的保证机制怎么形成?他说就是靠教师的自觉性。当然如果真能达到这样的高要求就很不错了。教师对于培养学生来说不讲工作量,现在我觉得还很难达到。你要不记教师的任务、报酬,不算工作量的话,大家就可能不会长时间的坚持下去。
夏:现在你们招多少研究生?
聂:我们在校只有一千多,现在规模还不大。我们学校这几年的主要任务是想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不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是很难达到培养博士要求的。对一个学校来讲,没有博士授予权的话你会受到很多的制约。研究生上不去,研究生本身也是实验室工作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军。没有博士授予权,不能带博士生,高水平的师资怎么会来呢?但是你没有高水平的师资,又拿不到博士点,这是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大家都知道办一个大学不在乎你多大,关键要有特色,但是你要形成一个特色是非常难的东西。
二、让教师的精力投入在教学上
夏:这不仅是靠自己努力,还和体制机制有关系。
聂:对。所以我们最近的主要精力是放在申请博士点上。我们去年拿到几十项国家级项目,获得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都是为了申博打基础。学校的根本目的当然不在于有博士点,但博士点很重要,否则你这学校层次上不去。要有科研项目,要有奖,最重要的还是培养人。学校的根本任务还是培养学生。那么怎么样使我们的老师能够把精力投到培养学生上,包括他们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现在这方面可能都做得不够。我们宁波有两个很好的中学,都是省级重点中学,好的生源都往这两个学校涌。但是这两个学校的教学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管得较严,一个管得较松。他们高考升学率也不一样。两个学校都说自己的培养方式好。我认为两个模式先不管谁好谁坏,主要先看哪个学校的老师投入在学生身上的精力多,你才能成功。不管什么模式,老师不花精力白搭。我们的实验教学也是这样,如果老师不花精力在学生身上,要取得实验上的进步和创新也是很困难的。比方现在我们非常重视学科竞赛,如电子设计竞赛,前年拿了两个国家一等奖,去年在省里比赛,总成绩是第一名,比一些著名大学都拿得多。那就是因为有一支教师队伍在指导学生,学生水平是靠教师带出来的,教师不投入是不行的。所以在培养上一定要想办法调动教师把精力花在学生身上。实验教学尤其是这样。
夏:实验教学是实验室最基本的任务,请问你们是怎样引导教师的。
聂:现在我们一直说实验室开放,理论上当然我们学校实验室都是开放的,但是一到开放的时候就发现真正去做开放性实验的学生并不多。当然一方面有学生的原因,另一方面还有我们实验指导教师的原因,没人给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没有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如果教师不把心思投在学生身上的话,你这学校是办不成功的。现在尽管我们搞的东西比较急功近利,为了指标为了排名弄得很累,但是最终学校的政策导向要把教师的心思引向学生身上,不管你拿了多少科研项目或者多少奖,最后老师的心思不在学生身上,你这个学校是不会成功的。教师精力怎么才会往这方面引呢?要看你的激励、考核怎么办?对他的奖惩怎么办?把这套机制建立起来,慢慢把老师的心思往这边引,通过制度来形成你的文化,使大家都认同这样做。像国外的教师,不管你水平再高的教授,在教育学生身上,他是不马虎的。我的同学给我讲了一个例子,他儿子通过一个著名高校的交换生计划到香港中文大学去就读,半年时间,学费全免,生活费也有补贴,自己出的钱比较少。他儿子去了大概两三个月以后,就给他商量要求多呆半年。为什么要多呆半年呢?他说在香港中文大学这里很好,我要想找教授咨询探讨问题,去约教授的话保证教授会跟你谈,会给你提供一些意见和帮助,在国内大学就不太好办,你找教授,教授比你忙呢。这是人家的职业道德,我们现在一些大学还没有建立起这样的职业道德。不要说本科生见教授了,研究生见教授都见不着,这是很麻烦的事情,我们必须花大力气解决好这个问题。现在我们的导师不认识学生的多着呢,但是人家再忙、研究工作再紧,对学生的要求却是有求必应的,我们应该建立起这样的职业道德。
夏:这个观点非常重要,这就是现在我们强调的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聂:一定要导,导的第一步就是要接触学生。你不和学生接触,没有沟通,那怎么导呢?
三、着重培养动手能力
夏:这个问题,一个是观念的问题,一个是我们运行机制问题。20世纪50年代教师晚上还要到宿舍去,甚至主讲教师一个礼拜也要到宿舍里去走一走,或者在教室里答疑,现在都没了。一下班就走了,这个值得研究。实验教学更是这样,既然实验室要开放,那么你要有老师在那,要有人和他讨论,启发他。或者事先有个措施让他自己去做。设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的好奇心、兴趣,他就会来。这个看来还是一个系统工程的问题。
聂:你怎么去引导很重要,现在学生还是要通过他的目标、利益来驱动他,你单单说教他可能接受不了。举个例子,有个学生,在信息学院。我问他,你将来想干什么,他说想出国留学。我说你出国留学也可以,你出国留学第一个你外语要学好,要考GRE、TOEFL之类的。第二,建议你一定要参加学院的电子竞赛活动。电子竞赛活动对你个人来讲,一方面是锻炼你的动手能力,第二方面也是为你以后的申请增加一个砝码。如果你在我们全国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过二等奖一等奖的话,你申请国外学校的时候,他们看这个份量是很重的。我们前几届在电子设计竞赛获奖的同学找工作,用人单位特别欢迎。这也不是高不可攀的目标,而且,高年级同学也给他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榜样。他们通过努力,通过参加这种课外的实验活动,有的确实拿到了国家奖励。这些同学的就业甚至创业,都做得不错。还是靠动手能力,你没有动手能力的话,你以后个人的发展都要受到很多限制,但是能干的人大家总是抢着要的。
夏:实验室就担负这个重任。电子竞赛也好,动手能力提高也好,都得靠实验室,实验室要创造条件。
聂:对,靠实验教学,靠老师指导,靠实验室提高条件。而且特别是在我们国家提出要建立创新型国家,学校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国家的创新战略提供创新人才,这是大学的一个基本任务,大学面临一个很大的压力。我们培养创新人才,不是说只在大学阶段完成的,实际上从幼年时代就应开始,贯穿基础教学阶段,是个连续的过程。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体制,在基础教育阶段,实际上把这个学生的创新意识都早就给他磨掉了。举个简单例子,有个院士,是搞原子弹的。他说他的小孙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人家都说,你的爷爷是院士,是科学家,他就觉得科学家什么都懂,。小孙子每次见到他时总要问他很多问题,星星、月亮、海洋等等都要问。等小孙子上了小学以后,再碰到他时,就没有问题了。所以说这些学生到了大学里你要培养他创新的话,又多了一层困难。你再不去挖掘他们,引导他们,他们就不会创新,更不会主动到你实验室里来,这又是我们很大的一个难题。
夏:这个例子很生动。
聂:这点也跟我们外语教学是挂钩的。因为好多人老批评大学里教出来的学生,他的英语是哑巴英语,这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大学里教学,你说不重视口语也重视,你说不重视外语吧很重视,课时量最大,起码要二三百个学时。但是人类学语言在十二三岁的时候最敏感,过了这个年龄段,学外语就很吃力了。到大学他已经成人了,你再训练学生口语确实是事倍功半,你花了很大力气也培养不好。所以到大学接收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把他们培养成创新人才,你说这个任务有多艰巨,所以创新人才的培养确实不能只靠大学。
夏:那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这个基地。
聂:对,实验室这个基地很重要。去年暑假,我们学校开了一个研讨会,主题是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想从几个方面通过某种手段来吸引学生进实验室。其中规定学生毕业学分中有几个学分必须是创新学分,他获得创新学分途径也是多样的,其中一个就是开放实验。开放实验经过某种程序的认定,证明你已经达到了这个实验原来的设定目标,就可以给你创新学分。除了这个以外还有比如参加竞赛获奖、搞社会调查、发表论文、小发明小创造获得专利都可以,多种途径使学生毕业时必须拿到一定量的创新学分。这样可以使一部分学生主动要求到实验室去,否则他毕不了业。而我们前两年在开放的过程中,动员了很多力量,老师也出了很多题目,但是学生不踊跃。因为它不是一个必须的,他只要能毕业,什么能力强弱目前是很少考虑的。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关键是教师的积极性和同学的积极性怎么调动起来的问题。这是双向的,光有老师的积极性不行,老师不来,学生更不来。而且像我们这类新兴的综合型大学,不像老的大学,有长期积淀的文化传统和基础,学生相对说来进实验室做实验这种意识和观念还是比较强的。有的院校,它的学科类型决定了他离不开实验室。我们学校的情况可能就差一些,因为它有好多文科类的专业,他不急于要进实验室。所以这种氛围的营造,可能更艰巨一些。
夏:现在好多学校都建文科实验室。文科实验室主要是利用一些现代化手段开展实验。
聂:现在我发现国外的老师,他们的学分和课堂教学时间并不是很长,而我们现在的学分、课程很多,“两课”、外语、体育占了一部分课时,其他课程都拼命来挤课时,把课堂教学撑得很满,结果造成上课老师是传统教学方法“满堂灌”,学生也听惯了,随便你怎么讲,能来认真听也算不错了。老师上完课就走人,对怎么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我们老师没动足脑筋。而国外那些老师,他脑筋动得很足,课堂可能讲得很少,但是要你自己动脑筋想得很多,下了课你也别闲着,得做课外作业。不管从网上找资料,还是做一个什么GroupWork,你都得给我忙着去。所以,国外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忙得不得了。我们有些课程包括叫学生动手的这些内容,老师在课堂上就没有仔细地考虑和设计。课堂课时可以少一点,但是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要求你进实验室去。你要完成一个什么项目,通过教学考核来逼学生,一门课要通过的话,老师要想办法,一面引导一面还要给压力,要逼他们到实验室去。所以,我们有些课程教学应该能够和实验紧密结合,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当然,学校、学院要给他提供这样的实验机会。有这个条件,有这样的老师指导,这样动起来以后,我想学生不进也得进。你单凭他的兴趣是不行的,特别在开始建立这种机制的时候,还要靠“逼”。教学计划的内容里对于学生的考核,要有动手这方面的内容,才可能把他推进实验室。等他尝到甜头以后,他自己就会自觉地去了。因为我们老师也是这个体制下面培养出来的,习惯了。他最多是做点作业就差不多啦,什么动手能力他自己也没考虑过。有的认为有这时间我还不如写两篇文章,这都和目前高校运行的体制机制有关。
四、稳定队伍,科学评价
夏:关键还是队伍问题,目前您校有何考虑。
聂:国内公办高校现行的体制是不能随便辞退教师的,为了加强实验队伍建设,调动实验人员的积极性,我们下一步思路就是实验人员实行固定编制跟流动编制相结合,今后要有一定的流动编制。中高级实验技术人员通过固定编制解决,他的岗位聘任、待遇不比同水平的教师差。而初级技术人员,一般管理人员,采取流动编制合同工的方式,也不在乎他的论文,把本职工作做完,做好,大家都认可你的工作就继续聘任,不满意就可以解聘。这样可能会把实验技术队伍的结构和水平提高一步。总的目标就是把这支队伍提高、稳定。但是这也是两难的双刃剑,这样搞的话,队伍稳定起来可能有一定困难,因为他们有临时观念。矿业大学从日本聘来博士到实验室去工作的做法很不简单。
夏:是,实验研究贯穿于各个学科,物理、化学大部分都要利用实验手段。实验室为了稳定你,为了让你发展,给你提供条件,学科上去了,这实验室水平也上去了,实验室不光是一般的基础课,学术上也能提高。所以他们稳定了,从国外引进了一些人。
聂:他们这些人的主要是专业实验室还是教学实验室?
夏:是教学实验室。但是教学实验室里给你搞一些专业的研究平台。他还要抽一定的时间从事基础课的教学,这个很不简单。他们已经做了三年。他们的队伍很稳定,效果不错,而且出了成果,这也是一种思路。如果说你光是上一些基础课的几个实验,那稳定不了。根据你原来的学科,有什么要求给你创造条件,你可以在学科上继续发展,带动这个实验室整个学术水平上去,这是有些道理的。
聂:从长远来说,实验室最后应该是不分什么教学、科研,而是综合性的。它承担的既有教学任务,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的,也有科研,也有对外服务。当然有些实验室,包括像大学物理实验室,以教学为主,并不是说你不搞科研,不搞服务。现在想探讨的就是对实验室的考核,也是这几个方面都综合考虑。达到一定的工作量或达到某个水平就认可你,这个考核是合格的。
夏:实验室的工作比较复杂,问题很多,对实验人员的工作成果很难评价。
聂:是很难,也不是一下两下能搞好,要让他有变化。实验队伍问题一定要设法解决好。
夏:这是一个热点又是个难点,一下子解决不好,有的学校在局部上采取措施。上海大学的做法大家认为思路上有突破,还是有点促进作用的。
聂:这涉及到对实验人员的评价,现在对教师好评价,相对说还是科研为主,看你课题级别,看项目经费,看发表的文章、获得的科研奖项,这个相对说来,比较好判断。但是判断一个教师教学方面的业绩,一直没有很好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导向最强有力的是职称,现在再加上一个岗位聘任。但是由于教学工作没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所以你只要能过得去就行了,这也造成了大家对教学的不重视。对实验人员也是这个问题,怎么来评价?要有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大家都服气,评上一级教授一样高的位置也是可以的,关键是实验人员是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要拿出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来。如果评价能够解决的话,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要合理地制定一个评价标准和体系。这样就能够和教师一样来进行评价,给他们一个发展空间和努力方向。这个和教师教学评价有类同的地方,要经过反复的论证和调查。这个评价体系能够做好的话,对于实验教师定岗定级或者肯定他们的工作是有帮助的。关键是怎么把这个评价体系搞出来、完善起来。我们要向这个方向努力,一点一点去构建,在有了评价体系和标准的基础上聘用他,改善他们的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觉得这可能还是值得探索的问题。而且各种不同学科不同实验室的实验人员,怎么评价还是有差别的,不能一刀切,这是很复杂的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和创新。
五、开放实验室,提高实验设备效益
夏:实验室与设备部门的事情多,左铁镛院士前几年讲过:实验室是学校的半壁江山,不管理好是不行的。现在的形势很好,各个学校投入都很大,人的观念也在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实验室要怎样为提高效益,培养创新人才服务。
聂:这个问题很重要,创新能力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对学生就业,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投入越来越大了,我们学校教学评估的时候,一下子就投了七千万元。因为过去学校欠债比较多,但是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把硬件建起来就要投下去,投下去以后发现我们管理还不一定能跟上,现在经过几年的消化,慢慢在改善。但是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确实也是大量的。你从他们对设备记帐这个角度来讲,已经做得很好了,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应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下一步是怎么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效益和效用,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个老大难问题。怎么通过实验室的开放,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实验动手的机会和条件、充分利用设备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利用现在的实验条件更多地开设一些设计性、开放性、综合性实验,这种大型的实验项目,也是解决实验室利用率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单纯从这个项目比例来说,我们做得也不算非常低。还有开展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的研究问题。我们设立了专项资金,来资助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以及实验技术研究开发的研究课题,还建立了鼓励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基金。如何提高管理水平,首先需要通过认真细致的研究。实验室开放以后,要用原材料,还有少量的人工费用,学校鼓励你尽量地开放,在开放的过程中学校拿出补贴,来促进大型设备提高利用率,去年已经开始了,应该说比上一年有进步,但还不明显。对做得好的学院,学校给以一定的奖励和补贴。还有对外开放问题。现在向宁波市开放的市里给20%补贴,鼓励对全市开放,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和效益。作为起步,我们先把所有的大型设备信息上网,多和外界交流。我在法国曾问他们,你们实验室有很好的设备,也是国家实验室,这个设备,别人可以来用吗?他说可以用,仪器设备是国家投资的,基本上都是免费使用的,甚至要用一些耗材,实验室也贴给你。我说人家如果使劲来用这个设备,你怎么办呢?他说,第一,他们科研的经费相对来说比较充足,你来用一点没关系;第二,人家来用我们的是这样,我到我们国家其它地方用人家的设备也得到同样对待;再一个,我们也不会乱用人家的仪器设备。当时他们这个设备就在和我们国内一个大学搞合作培养学生,发现学生带了好多样品来,充分使用这个设备做实验。我们就不一样,人家能做到设备对全国都开放,我们现在要让设备对校内开放为什么就做不了?我们学校拿出30万元作为开放基金,来保证我们设备对全校开放,你随便来用好了。当然你还要会使用,不要乱用。但是这样在学校里也很难开展,因为要互利互惠,在学校这个循环里,可能不像国家还有个大循环。我用你的,你用他的,他用我的,可以循环起来。但是在学校里,讲互惠看有没有什么利益好占,这也是个问题。从理论上讲财产都是学校的,校内的人应该都好用,包括学生。
夏:我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里的各个系来做实验,都不要钱的,但生产单位要收费,那时候也没有收费这种观念。现在不一样了,要考核你的指标,还要发奖金,与经济挂钩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后来实行有偿使用,就要收费了。
六、实验室为地方经济服务
聂:对校外服务,我们近几年才起步,交流不广,宁波地区同行之间共用设备还不普遍。
夏:宁波工业方面有些什么特点?
聂:宁波工业原先都是像服装这一类的,这几年可能就比较多了。小电器、小家电出口的量很大。大的工业,有石油、化工、发电,还准备上钢铁。还有机器制造业主要是注塑模具、注塑机械,注塑机械应该说是全国最发达的。世界上顶级的注塑机械的厂家都来宁波投资。注塑行业有可能成为全国最大或者世界有名的中心。注塑还要开模具,所以又带动了模具行业。这些都有集聚效应,都往这集聚以后,找这种专业人员就相对比较方便。注塑行业,带动了小家电、文具行业。现在有些高技术产业,还没形成一个大的产业集团、产业集群。
夏:这是实验室大有作为的地方,实验室应该和地方的经济结合起来,直接为经济服务。
聂:现在我们学校和宁波市联合建了11个这种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从建立的初衷来讲,就是为了搭一个平台,能够为宁波市的各行各业服务。实际上,政府也在向这方面推动。现在政府出了钱以后,大概每个实验室都有两百万元到三百万元的投入强度,政府也在想办法把实验室建成一个为其它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他们采取这种补偿机制,如果你为宁波市的各行各业的企业服务,能够从政府领取相应的补贴,开放越多,领取的补贴也越多,采取这样的机制来鼓励你开放。目前开始起步,提高设备利用率,估计过两三年以后,情况会更好一些。因为整个学科、科研都上来了,跟宁波市的交往也广泛密切了,应该能上去了。还有一个经济保障问题。因为,实验耗材像化学就比较明显,他面向全校开了化学课以后,实验耗材增加了很多,你要调动其积极性,就要考虑经费的补偿。实际上是校、院两级理财的关系问题,要解决机制上的矛盾,即根据学院所承担的实验教学和实验性质制定合理的经费划拨办法。
夏:耗材费我们过去有个公式,根据不同的专业,乘不同的系数。按照实验人时数,用公式计算,每年稍微留一点作为机动,可以试试。感谢聂校长的接待,您的想法很有启发,谈到了实验室人员问题,包括评价体系。实验室教师要花精力为学生服务,这是一个基本观点,还有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吸引教师和学生到实验室去,以及实验室开放、培养创新人才、为经济服务、提高效益等问题。
聂:对,教师和学生都应到实验室去。实际上实验室的硬件建设这几年各个学校都很重视,都差不多,但是有了硬件没有软件,使用效益就出不来,没发挥它的作用。所以要下大力气搞好软件的工作,硬的工作实际上容易解决,我们现在基本上有一套东西,只要有资金,招投标、设备管理、论证等等都很成熟。关键是软的,内涵的东西怎么去做。软的最终还是归结到人,人是最重要的,许多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夏:对,要研究和探索。宁波大学近几年变化很大,祝您们取得更大成绩。
(原文载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年5-6期)
队伍是实验室建设的核心
北京大学副校长 林建华
一、加强大型平台建设
夏有为(简称夏):林校长,北京大学为了加强实验室建设召开了专门会议,请问您校实验室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林建华(简称林):我们学校现在正处于985二期的执行阶段。按照学校整体的创建思想和规划,到2007年,学校的基础要打好,特别是体制和队伍的建设上,为下一步的高速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此阶段,建设的基本方针可归结为三句话: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交叉学科为重点,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来全面发展北京大学。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我们也是围绕着这三方面,重点是抓大型平台建设、队伍建设和体制创新。实验室的建设首先关注的是大型公共仪器平台建设。例如学校的测试中心平台,交叉学科的平台,计算中心、电镜中心等都是大型仪器平台。过去一个阶段,我们重点放在学科内部的公共平台建设,为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需要建设一些对学科影响面比较宽的大型公共仪器平台,这是学校发展的重点之一。我们希望改善和提高现有的装备水平、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能够解决一些院系和学科在基础条件上的瓶颈问题,希望通过985二期建设使北京大学总体竞争实力有明显提高。实际上,通过近几年来的建设,北京大学的实验室和队伍建设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里我举一个例子:最近,化学学院接待了美国化学会的高校代表团,他们代表了美国化学方面的顶级水平,看到我们化学学院的装备条件,认为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化学学院一批非常优秀的年轻教师尽心尽力团结一致的精神,让代表团感到吃惊和振奋。通过建立较好一些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对于吸引人才,并使他们有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强基本条件的建设。同时,建设一支团结、和睦、有活力的学术队伍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再好的基础设施和平台都形同虚设,各个院系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做好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就能出更多、更好的学术和科研成果。
二、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作用
夏:请问北大目前实验室建设的情况如何,在建设上要注意什么问题?
林:在985、211项目建设中,实验室和装备的建设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根据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设备部的总结,北京大学实验室设备资产已达10几亿元,这样一笔大的资产,我们有责任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学校科研、教学的发展和进步,正因为如此,学校对实验设备的工作非常重视。需要提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发挥仪器设备的效率,总体看来,北大仪器使用的效率是比较高的,我们一些利用第一期世界银行贷款购置的设备(1983年),目前仍然在发挥作用。但确实有一部分仪器的使用存在问题,学校正在考虑从机制上解决这个问题,要拿出一笔经费用于这些仪器的运行费,促进仪器设备的开放,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率,这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三、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是核心问题
夏:在实验室管理和队伍建设方面有些什么措施?
林:多年来,学校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与相关院系在实验设备的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等各方面都做了非常有效的工作。但从学校的发展角度来看,我们的很多工作仍需要改进,特别是实验设备的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上,还须加大力度,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找到影响学校实验室管理和设备管理方面的瓶颈问题。问题是多方面的,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利于实验技术队伍的水平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制度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改进,这包括实验技术人员聘任、评估、职称评定等各个方面,要建立能够使实验技术队伍安心做好服务工作的制度和环境,学校的整体学科建设工作才能做好。实验室建设要和技术人才建设结合起来。北大这些年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在学科平台建设中,把仪器设备的建设与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在学校整体学科建设中要以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型仪器设备建设也要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例如,北大核磁中心是一个大型仪器设备平台,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从美国聘请两位优秀的专家担任中心的主任。一些院系的科研实验室也设立了领衔的专家和教授。这可以保证实验室真正从事高水平科研工作,这支队伍属于专家型,实验平台还要有技术型的队伍,并且应设立单独的职称评价体系,以保证这支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实验室队伍包括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学术人员——教授。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不同于学术人员,要根据需要设置,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化学学院玻璃工的技术非常好,做的产品质量非常高,在整个中关村地区很有名气,为化学学院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目前只剩下一个老工人,培养一个熟练的玻璃工要很多年,而且,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比较高,如果几年后不能培养出后续人才,必将影响化学学科的发展。实验技术人员不能按评价教授的方式进行,必须考虑技术支撑人员岗位的不可替代性,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化学学院可以缺少一、两位教授,这不会影响学科的整体发展,但却离不开一些技术人员。因此,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要有整体的规划,要考虑未来学科发展的需要。
四、要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
夏:对于发挥实验室作用方面您有些什么看法?
林:(1)要重视机制与体制改革。实验室建设的核心是要提高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体制和机制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要抓各个领域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进行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解放生产力。实验室管理体制也要改革,目前我们学校实验室管理分为两类:一是公管共用的模式,如化学、力学等学科的一些实验室,这些共用实验室开放度和使用效率比较高;另一种方式是分管模式,这些实验室的设备也对外开放,由于教授专家参与实验室管理和使用,实验装备的使用和研究水平比较高。北大的教学实验室也进行了改革和整合,增加综合性实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教学实验室任务重、工作量大,由教师担任主管,年青教师和研究生都参与了管理和教学工作。
(2)要明确实验室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重视基础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科学研究必须有坚实的实验基础,实验数据必须真实可靠,对学生的实验训练要严格,不能放松。另外,实验技术人员的评价与教学混在一起,也是个问题。科研和教学成果是可见的,实验技术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如何准确评价需要进一步研究。总之,实验技术队伍的管理机制和仪器设备管理体制建设对学校发展有很大影响。我们要放到学校发展的整体战略中考虑,同时要有相应的策略和具体办法。
夏:作为一流大学的北大十分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林校长提出的观点和经验很有启发。谢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原文载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年2期)
编辑:王莉 审稿:董浩斌 联系电话:67885073 网址: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