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发表时间:2007-11-05点击:次
实验室与设备信息
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实验室设备处主编
编者按: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论坛”于2007年10月26-28日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的首次全国性盛会。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高教司副司长杨志坚出席论坛开幕式。论坛参加会议人员超过500人,其中高校校长30余人,实验室相关处长80余人,中心实验室主任40余人。论坛开幕式由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左铁镛院士主持,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到会讲话并作了主题报告。大会进行了“实验室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以及“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等四个分会场主题报告,同时组织了校长座谈会、处长座谈会、主任座谈会。
这次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论坛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高校实验室工作将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必将在创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现将大会的部分报告整理出来,供领导和同志们参考。
本期目录
充分发挥实验室作用 建设高水平大学
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左铁镛院士
报告提纲:
一、实验室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目前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的主要问题
三、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实验室建设
一、实验室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实验室是实验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
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实现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学生完成学业的必备条件。
2、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摇篮
集中了大量的高、精、尖仪器设备;
科学研究提供准确、可靠的技术与数据支持。
3、实验室是社会服务的窗口
科技成果转化;
优质资源面向社会开放。
4、取得的成绩
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某些高校实验室在仪器设备的规模、水平上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
为高等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目前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认识不到位,实验室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实验室队伍建设长期得不到重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关系、规定实验和创新实验的关系问题;对实验室存在着多头管理、没人管理的状况。制约了实验室的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实验室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工作长期得不到重视,实验室队伍积极性不高
总数 |
职 称 |
学 历 | ||||
高级 |
中级 |
初级以下 |
研究生 |
本科 |
专科 | |
1549 |
1834 |
1238 |
825 |
2178 |
1618 | |
4621 |
33.5% |
39.7% |
26.8% |
17.9% |
47.1% |
35% |
与一般 “教辅”人员同等待遇;
学历层次不高,整体实力薄弱;
实验室队伍极不稳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2、缺少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与实验室结合,实验室队伍结构不合理
缺少高水平专职实验室主任,实验室发展规划性不强;
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技工结构不合理,协同效果不佳。
(二)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有大约1100多万台件,总金额超过4000个亿,与十五相比,增加的幅度是184%和160%。
1、设备重复购置、私有化现象严重
购置论证过程流于形式,重复购置现象严重;
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不足,设备 “私有化”。
2、技术队伍水平明显不足
对操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技术队伍不足,影响设备正常运行,造成设备利用率不高。
(三)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实验室建设
1、转变观念是前提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实验室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结合;
充分认识实验室队伍在高等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切实解决在实验室队伍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处理好实验室与教学、科研的关系。
2、 领导重视是关键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协调与各部委之间的关系。
学校领导:改善实验室队伍的工作环境,调动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建立结构合理的试验室队伍。
3、 体制机制是保障
理顺管理体制,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状况;
完善管理机制,保障实验室健康发展:实验室开放,运行保障机制;实验室队伍建设、考核、激励机制;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考核、开放共享机制。
高水平大学呼唤高水平的实验室,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要高水平的实验室!
谢谢!
(根据会议ppt整理,未经过本人审阅)
以人才培养为根本 开展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清华大学副校长 陈吉宁教授
报告提纲:
一、实践教育的定位与理念
二、实验室状况及管理思路
三、主要措施及效果
四、问题与展望
一、实践教育的定位与理念
实践教育,是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清华九十多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一条红线。 “重基础,强实践”是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人才培养的特色。
加强实践教育并非仅是加强实践教学或实验教学,而是要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打造出整合理论与实践、沟通课内与课外、连接学习与应用、将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与人的社会性发展有机融合起来的新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需求和重要实现方式。
我们坚持将实践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并形成了一套实践教育的具体做法:建立了包括实验、研讨、设计训练、综合论文训练及研究生科研训练等系统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强调“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依托主流行业、企业建立多种实践教育基地,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计划,开展多种学生科技竞赛。
实验室是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和主要场所,是大学实践教育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围绕“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培养,开展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是清华大学实验室工作的核心任务。
二、实验室状况及管理思路
1、实验室的基本概况
清华大学现有建制实验室149个:教学实验室71个(公共基础,技术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科研实验室72个(基础研究,工程和应用研究);公共服务实验室6个(分析测试,信息网络服务等)。
清华大学现有各类国家、地方实验室与基地48个: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中心5个;国家级仪器中心2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4个;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其中一个是理、工科双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2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3个)。实验室总面积12.5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量12万台件,总金额21万亿元。直接用于教学的仪器设备总量3.9万台件,总金额4.8亿元;用于科研的仪器设备总量5.3万台件,总金额13.3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占总数量的76.67%,金额占总金额的86.19%;仪器设备中85%以上的是1999年后购置的,2003~2006仪器设备新增率年均达15%。
清华大学实验室队伍总人数达800余人,包括实验室主任(多为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工人技师和一部分长期在实验室工作的合同制人员。全校工程实验技术系列校设关键岗共59个,现有46人在岗。
2、实验室的管理体制与机制
校、院系、实验室三级管理。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和校级服务中心依托院系(学科)建设,校、系共同管理。院系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由院系管理。
在实验室的建制管理、实验教学管理、科研管理、队伍编制与岗位设置、资源整合与共享管理、制度建设、经费支持、评估和奖励等方面,学校负责宏观的、全面性的工作,院系、实验室负责具体工作的计划和落实。
3、实验室的建设思路
(1)加强研究,梳理理念,明确方向,落实措施
开展全校性的教育、教学理念研究与讨论;设立专项经费鼓励实验技术研究和创新。
(2)整体规划、分类建设、分类管理
基础类教学实验室面向全校或多学科领域,着重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进行自主学习的实验、实验环境。推动实验室建立分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需求;鼓励院系、实验室进行教学实验室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开设内容新颖、受益面广的实验、实践类课程;提高管理效益,扩大实验室教学的受益面;完善实验室评估体系,以评促建。
专业类教学实验室面向本学科或学科大类,建设和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有利于开展专业教学、专业实践、科研探索的环境。
面向教学和科研,整体规划,建设学科研究平台,形成有利于开展基础研究,有利于承担大科学,大工程项目的环境条件,促进队伍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支持科研为教学服务,支持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明确定位,优化结构,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队伍,支撑实验教学工作。明确实验室队伍的三层次结构,进一步完善实验技术岗位设置,尤其是关键岗的设置、聘任与考核,为实验技术人员设立研究员技术职称,优化实验技术队伍。
三、主要措施及效果
(一)加强研究与创新的措施
1、第22次教育工作研讨会
2004年11月,清华大学召开第22次教育工作研讨会。主题: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目的:围绕如何理解和认识实践教育,围绕如何加强和改进实践教育等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和落实措施。讨论会历时一年,于2005年11月闭幕。讨论会期间,学校举办了七次全校性专题讨论会,一次论文交流会;各院系组织了190多次讨论会;20多个院系的学生团委组织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基层访谈、研讨和问卷调查;学校领导班子成员28人次参加各院系的研讨会。
通过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出台《清华大学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关于加强实践教育的若干原则意见》;出版《清华大学第22次教育工作研讨会文集》;制定和修改了一批文件和政策;各院系修改、完善和落实相关专业的实践教育教学实施方案;形成了重视实践教育的浓厚氛围,提高了师生重视实践教育的意识。
2、设立专项鼓励实验技术研究和创新
实验室创新基金、实验技术成果奖、编制“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的成果汇编”并评奖。
(1)“实验室创新基金”
目的:帮助在实验室工作、缺少经费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开展实验技术和管理研究;促进优秀的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该基金2007年设立,每年一次,今年申报81项,评审立项39项,资助39.55万元。
(2) “实验技术成果奖”
目的:鼓励在实验室工作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围绕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开展技术和管理研究;通过研究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实验技术水平;通过研究改善实验室的技术条件,支持教学科研。该奖项1990年设立,2年一次,9届,485项,1882人获奖。特等奖由实验室工作委员会审议,主管校长审批、教师节发奖,是校级奖励。
(3)设立大型选修课“实验室科研探索”
设课目的:利用清华丰富的科研资源,使同学通过与真实科研环境密切接触,领略不同学科的科研精髓,拓宽视野,培养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方法;促进更大范围的实验室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2007年上半年开课以来,共26个院系、71个实验室开设课程单元,院士、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高水平教授、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参与教学。开课两学期,每学期都有600余名本科生选课,学生反响热烈。
(二) 鼓励学生参加实践创新活动的措施
1、大学生研究训练(SRT-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计划(SRT计划)
96~06,累计立项4600余项,学生余万人次参与。目前每年支持800多个立项,50%本科在校期间参与SRT,提倡鼓励学科交叉,培养综合素质能力。06年启动立项中,1/4为跨院系教师、学生组合形式;不少项目直接延伸为综合论文选题。
2、 学科竞赛
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重鼓励群体参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拓宽专业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着力于建立机制、创造条件和机会。06年11月,学校通过《本科生学科竞赛系列科程管理办法(试行)》,旨在通过认定A类竞赛,以课程形式将学科竞赛纳入本科生教学体系;首批选择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智能汽车大赛试点;在此基础上积累经验,完善措施,稳妥推进。
3、 学生实验室建设贡献奖
1989年设立,每年一次,17届,811项,1725名学生获奖。推动学校实验室向学生开放,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吸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实验室建设作出贡献,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充分发挥学生对实验室建设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指导作用。
(三)实验室建设与开放的措施
(1)开展一级实验室评估
一级实验室的评估,在统一实验室建设理念,推动实验室建设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学校拥有物理、化学、生物、电工电子、计算机、力学、机械、工业训练、艺术等一批规模较大的校级基础教学实验室;院系积极开展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自动化,电子工程、电机、环境等一批专业教学实验室已经或正在按照整合资源、提高效益、更好地为实验室教学和科研服务的理念整合和建设;分析中心、材料中心、强度中心、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微纳研究中心等一批支撑全校或本学科科研的分析测试与研究平台不断发展和壮大。
(2)创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5年开始,积极组织和开展创建国家级、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工作。学校将组织参评作为推动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推手,并以此完善校内实验室的评估体系。领导重视,组织保证,措施落实,推动院系积极参与。
2005年,创建生物中心国家级,物理中心市级;2006年,创建物理、工业训练国家级,电工电子、化学市级;2007年向北京市申报3个实验中心,其中力学、计算机被推荐参加国家级示范中心的竞争,已进入公示阶段。
(3)拓展校外实践、实习基地
实践基地作为实验室的重要外延也一直得到学校的重视。学校持续推动“走出去”实践,在重点发展行业、重点发展地区和高新科技企业建立校、系两级级综合性、校外专业实践基地。2006年4月,学校出台《本科生校外专业实践基地管理暂行办法》。
(四)促进大型仪器资源开放的措施
1、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
为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促进资源共享,更好地支持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1986年,清华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设立分析测试基金。1999年,清华大学实施“985工程”,将基金额度提高到600万元/年。经过近20年的政策支持、引导和宣传,已初步形成开放服务的观念。
多年来,尤其是99年以来,开放基金极大地提高了课题组利用大型仪器开展分析测试的积极性。学校每年SCI论文中有半数左右得到基金资助。一部分大型仪器得到充分施用,使仪器的运行和维护有了比较充足的经费来源,极大地调动了大型仪器机组的积极性,大型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2、大型仪器为人才培养服务
加强开放仪器对教学的支持,加强用户培训,尤其是学生培训,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益。分析中心2006年正式实施“千机时”计划(10台×100机时/台),使中心长期开展的利用大型仪器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3、大型仪器效益评价
“清华大学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奖”,奖励开放服务好、仪器使用效益高,在人才培养、人员培训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仪器机组,促进开放共享。
(五)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的措施
1、明确实验室队伍的三层次结构
①开展实践教学的教师是实验教学活动的领导者。
主要负责实验课程的内容、方案得规划和制定、讲授及实验的组织;采取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尤其是研究成果突出、学术能力强的教授,从事实验教学一线工作,引导实验教学的发展;教务和人事部门在业绩考核等方面提出政策,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投身实践教育活动。
②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与管理骨干是实验技术队伍的核心。
这个层次的人员应当具有专业技术特长,或者具备很强的管理协调能力。核心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的核心人员,具体负责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实验装置和设备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维护等条件保障工作,承担实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承担新实验的设计、建设等工作及配合主讲教师组织和辅导实验。他们应具有比较高的学历和较高的技术水平,是相关领域的专家,相对稳定,是实验室的“主人”,少而精。
③技术与管理辅助人员协助教师及核心技术人员开展工作。
这部分人数量上占多数,承担大量的日常基本工作;基本组成为合同制雇员、三助研究生以及各类临时人员。
2、设立实验技术关键岗
2004年开展工程实验技术校设关键岗设置工作。其指导思想为:
①形成实验技术核心队伍。
有利于引进高水平工程实验技术人才,稳定实验室骨干,尤其是要吸引部分教师应聘实验教学、大兴仪器设备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关键岗位,优化工程实验队伍结构,提高工程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
②引导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方向。
鼓励院系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实验室资源,促进实验室装备建设管理以及相关技术研究与开发,充分发挥实验室作为实践课堂的作用,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的作用,支持科研的发展和学科的综合交叉,提高实验教学和公共服务水平。
③鼓励技术和管理研究,形成有利于高水平实验人员脱颖而出的整体环境。
3、设立优秀实验技术人员奖
为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全身心投入实验室工作,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研究技术,培养学生,修养情操,不断进步,清华大学为在实验室工作的老师设立了“清华大学优秀实验技术人员奖”。每2年一次,6届,120人获奖。
此外,学校育2004年在工程实验技术系列中设立研究员职称,激励高水平的技术人员脱颖而出。3年来,已有4名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取得研究员职称。通过上述具体措施吸引高学历人员和部分教师走上实验技术系列,引进和补充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和工程实验技术人员们,激励现有人员积极进取。
(六)加强安全教育的措施
安全教育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接受的教育环节。建立良好的安全与环保意识,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学校为每位学生提供消防安全手册、实验室安全手册。各院系开展安全教育。废液回收行成制度。正在开发实验室安全课网上学习与考试系统。
四、问题与展望
(一)科研条件平台的规划和建设有待加强。
与科研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存在科研实验室资源比较分散,缺乏顶级大型仪器,高水平技术人员不足等问题,不能够有效支撑学校在前沿学科中的竞争。
学校将以985、211三期为依托,以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为核心,依托相关学科,做好顶层设计、整体规划,重点建设面向全校教学科研的校级分析测试平台;院系围绕学科发展方向,建设学科或学科大类的研究平台。
(二)实验室开放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强化实验室队伍建设,学校在编制计算、岗位考核和激励措施方面突出实践教育的特色。学校将设立“实验室服务基金”,鼓励实验室面向学生,更大程度的开放资源,为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服务。并通过推动开放,进一步促进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根据会议ppt整理,未经过本人审阅)
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
东南大学副校长 易红教授
报告提纲:
一、实验教学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
二、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理念与模式
三、东南大学构建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
四、实验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实验教学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
(一) 对两个概念的认识
1、高素质创新人才
具有远大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优秀的创新能力,成为报效祖国、造福人类、引领社会的精英人才和栋梁之材。
2、 实验教学
学生利用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引起实验对象或现象的变化,通过观察、测定、分析、综合、设计等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养成素质的教学活动。
(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与实验教学
教育家郭秉文教育思想:德智体三育并重。
德育的标准:养成对国家负责的国民的完善人格。人格的要素:包括坚强的体魄,充实的精神,以及道德、学术、才识三个方面;学术:包含知识和技能;技能:如应用、工艺、造型,要使之精熟。
智育的标准:养成思想及应用能力。实现智育的标准,着重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养成思想的能力,必注重兴疑与试验;二是欲养成应用能力,必注重理想、理论与实际的联络。
实验的作用:一为学理之佐证,二为探求发明创造之途径。实验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卓有成效的载体。突出主体,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突出手、脑并用,有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研究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突出综合设计和多元分析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科学素质。
二、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理念与模式
1、指导思想
把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把实验教学改革作为研究探索型教学、基于问题学习的突破口;
把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方法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主渠道之一;
把实验室开放管理,方便学生、教师进入实验室,促进其精力投入实验教与学,作为实验教学管理改革的重点;
2、实验教学体系
突出“早” 、突出综合、突出开放、突出创新、突出理论与实践融合、课内与课外结合。
从知识建构角度看,认识体验—原理方法—综合探索—设计创新 ;从在校学习时序看 ,迅速进入,熟悉环境,学会使用仪器设备,快速进入基于问题的学习,强化研学,实践中逐步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逐步培养创新设计的意识和能力 ;从课程环节设计看,一年级上:尽早进入综合开放环境、进行认识体验(开设通识基础实验综合课程,注重趣味性、操作性、实用性、可设计为夏令营、培训班、预备班等形式),一年级下、二年级上:掌握基本实验的原理方法与技能(独立设课或课群、综合设计等),二年级下及以后,基本具备自主设计、创新实验的能力开设基于学科综合的实验研讨课,课内过渡到专题实验为主,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尝试实验室与课堂不分家,课外过渡到自主设计为主:包括设计系列项目、竞赛、选修专题,广搭SRTP舞台,吸引学生、教师参与,给出自主研学学分。
3、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关于项目内容选择:“六个平衡”与“五性”相辅相成
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基础与前沿的平衡;单项分解原理与综合设计创新的平衡;个体为主操作与群体合作协调的平衡;科学原理与工程技术综合应用的平衡;循序渐进习得与研究探索创新的平衡
系统性:在实验内容的选择和实验教学环节的安排上体现出实验教学的系统性。
层次性:普适的统一基本要求基础上的多样化、多类型、多层次的适应性要求。
4、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关于教学开放:由内容开放统领
(1)开放要素:时间、空间、内容、仪器设备、指导模式。
(2)实验项目类型及其开放要求
实验项目的类型: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探索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实验项目类型的分布与利用率决定实验室的开放。实验室的开放关键是实验教学内容的开放。实验教学内容的开放程度决定于实验项目的类型,不同的实验项目类型具有不同的开放要求 。
基础性、综合性实验:检验课程中某单一理论或者原理的验证性实验,或基本实验方法,或基本技术操作的基础认知性的实验。允许学生自由的选择实验时间和空间完成实验
设计性实验:学生需根据选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设计性实验可来源于实验结果比较明确的实验,也可以是采用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对已有的基础性、综合性实验改造来实现。
研究探索性实验:教师给出研究题目后,由学生自行设计、自主完成的实验。研究探索性实验的题目来源于教师在研究的科研课题或社会生活中有待研究的问题。和创新性实验相比,研究探索性实验的选题对学生来说不具有开放性
创新性实验:学生自己提出题目、方案自行设计、过程自主完成的实验。实验内容注重面向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科学前沿,面向未知。对学生来说,创新性实验训练不仅具有实验选题、实验过程、实验分析等环节的开放性,而且要求具有实验指导、实验时间、实验资源的开放环境。
三、东南大学构建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
(一) 注重层次性
1、实验与实践课程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普适基本要求层次。面向低年级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建立工程的系统概念和进行扎实的通识基础科学原理课程的实验训练
第二层次:学科基础实验层次。通过学科基础课程的实验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科学、规范的研究习惯
第三层次:综合实践训练层次。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研究等综合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室建设的“三加一”模式
(1)实验装备平台的三个层次
全校共享的公共基础实验平台(数学、物理、力学、化学、电工电子、计算机、外语、图学、医学基础、工程训练等10个实验中心),学校筹集资金集中建设。
大类学科共享的专业基础实验平台(机械动力、土木交通、电子信息、材料化工环境、临床医学技能训练、人文社科、经济管理、建筑艺术等8个),校、院(系)共建。
本科生和研究生共享实验平台 (机电及控制、信息处理、建筑学等 ),院(系)为主、校、院(系)共建。
(2)教学实验装备平台的一个拓展层次
优质设备资源共享管理平台(满足跨平台、跨学科开放共享,建立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和课外创新活动开放的机制)。
3、二个层次的大学生研学平台
(1)校级、院(系)级平台
(2)六种实现途径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学科竞赛、学生完成研学作品(非立项)、发表论文、听科技学术报告并撰写文献综述、其他实现途径。
(3)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
项目层次:校级、省级、国家级。
管理过程:征集指南→指南预审→公布指南→项目评审→项目认定→下拨经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含学分认定)。
管理模式:校、院(系)两级管理(两级机构、两级专家组)、广征课题、多方筹资。
后续研究:毕业设计、学科竞赛、工程实践等。
(二)教学环节安排突出了“早”
1、课程之一:《工业系统认识实践》,全部新生必修
①面向全校新生开设基于大工程背景知识的工业系统认识实践课程。
在教学上尝试采用系统的展板解说、模型和实物示范、现场制造过程展示、机电综合拆装或搭建实践、虚拟仿真拓展等多形式、多手段、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已初显成效。
②系统地建成工业及生产过程展板群
该展板群为学生认知工业过程,激发工程兴趣,提供了信息量大、知识面宽、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学习园地。深受学生的欢迎
③初步探索出知识与系统结合、知识与实用结合、知识与趣味结合、教授团队主持工程素质教育新模式
2、 课程之二:《预备性物理实验》,理工科新生选修
网络教学与管理过程:课程与学习方法介绍;学生中学物理实验基础网络测评;网络选课;课前网络预习;课堂网络辅导教学、数据网络处理与评判;成绩网络管理;课后网络复习;课外网上交流。
实施效果:每年建议400人选修4个实验,其他学生可以选修0-3个实验。实际选修情况:1999年:1355人;2000年:1680人;2001年:1998人;2002年:1850人;2003年:2500人;2004年:2300人(占理工学生的90%)。
教学效果:填平补齐,提高了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起点;引入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带动后续课程的学习,开创工科大学新生进入物理实验室自主学习之先河;自主与开放,做学习的主人,引导大学新生的学习模式从中学到大学转变。
吸引众多学生、达到教学效果的原因:先进的网络辅助教学与管理模式(与中学模式的区别)。
课程开设时间选择:早(新生入学第一学期)。
(三)加强一流的智能化基础建设和软件建设
1、建设思路
适应教学手段和实验手段同步发展、实验室全开放的运行和管理理念;将数字化校园和智能化大厦的设计理念融入到实验室的智能化设计方案之中;建设全方位的网络化教学、助学、开放和管理环境:计算机辅助实验管理、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计算机辅助实验过程、集中监控和全开放的实验和管理环境,适应研究探索性实验教学的需求。
2、助学与管理内涵
网络管理内容:网上选实验项目、预约实验时间、自主调课、预习实验、实验预备知识测评、实验教学网络实时指导、实验数据结果测评、实验成绩网络评定、实验效果检查、网络考试、实验成绩的网上管理与查询、实验内容与技术等基本知识拓展、网络交互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效果网络测评等
网络资源的运用:教学课件、仿真实验、实验教学资源库、仪器资料库。
3、网络实验室设计
4、计算机TA教学模式
5、“网上预约、门禁派位、电源控制、实验日志”一体化网络管理系统
远程预约,通过选课系统预约选做的实验项目;门禁、派位;在预约的时间进入实验室,通过一卡认证身份,通过刷卡开启实验室门禁系统进入实验室;同时安排实验桌位置;电源管理;派位同时自动开启实验桌的电源,让学生开始实验,同时记录学生实验开始时间;实验结束通过刷卡自动关闭实验桌电源,同时记录学生完成实验并离开实验室时间;日志管理;仪器使用记录、开放学时统计及其他。
6、基于网络的多重答疑与指导的师生互动系统
课外答疑与指导:网络工作室、师生互动系统;“计算机TA” 课内指导与课外辅导:导学系统、资源系统、管理系统等;高水平教师同时为多个班级学生现场答疑、指导:通过答疑与监控控制中心实现(远程、视频、实时) ;高水平教师远程为多个班级学生远程答疑、指导;通过答疑与监控控制中心实现(远程、视频、实时)。
四、实验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 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
思想认识 |
仍切实有被看作理论教学的附属,仅作为验证、检验的手段,未能形成符合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科学完备的实验教学体系。学校内部管理干部、骨干老师与众多一线老师教学理念存在差距。 |
经费投入 |
舍得买,但维护费和实验费难以制成全面开放的需要。 |
环境布局 |
以人为本不足;时间空间利用效率不充分 |
开放管理 |
班级同步上课多,有效针对自主的开放管理 |
指导队伍 |
名家引领少,深层次切磋交流指导不足 |
实现途径 |
验证、检验多,探索创新少;教师主导多,学生自主少;规定动作多,自选空间小。 |
教学评价 |
试卷考核多、注意实际操作,研究探讨不够,突出创新不够 |
(二) 对策
1、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发展。
制定并实施《高等学校进一步开展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工作意见》 ;在全国高校中组织开展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建设和评选活动;倡导各高校对实验室和实验课程建立开展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确实推进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2、切实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满足实验教学要求的专兼结合、互通互融的实验队伍。
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原则意见应包含的内容,建议各高校建设实验教学创新团队。
高水平带头人:实验中心和实验课程实行教授负责制,由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引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方向;
“双师型”核心骨干: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与技术兼容的、保障实验室教学稳定高质量运行的核心骨干队伍;
技术保障队伍:建设数量合理、精悍干练、引领实验室技术开发、具有驾轻就熟技术保障能力的队伍;
流动队伍:通过建立灵活、开放的培训、评聘、考核机制,吸引一批教学水平高的人员组成的流动教学队伍。
3、深化改革,提升内涵
基本实验项目要精选,综合实验项目要增加,研究创新实验项目要加强;实验教学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整体构思,统筹优化,灵活实施,注意处理好理论与实验、独立设课与分散实验、课内实验教学与课外实践环节的关系,建设精品课程;要加强教学组织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以适应教学体系的灵活实施和开放运行的需求;要进一步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建设一批精品网络课程、课件,建设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示范中心;大力拓展大学生学科竞赛,培育可持续研究项目,实现共享示范。
4、要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经费和精力的投入
加大对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国家继续加大对高校实验室的投入;地方政府继续加大投入,以缓解省内高校实验教学条件发展的不平衡;各高校应在投入上进行合理规划,以解决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实验室目前仍然存在的实验条件不平衡状况;各高校加大对设备运行、维护与更新、新的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的投入,改变重视硬件建设而忽略软件建设的局面;加大对实验教学的精力投入;实验教学不仅是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事情,应该加大领导、教师、学生精力投入。
5、以实验室为依托建设大学生创新中心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验区、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实践的试验区、跨学科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试验区、研究性创新实验项目的开发区、课内外竞赛、校内外服务的培训区。
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根据会议ppt整理,未经过本人审阅)
左铁镛院士在闭幕式上的讲话选编
我们这次会议一共来了30多位大学领导、校长、书记,来了80多位主管实验室工作的处长,有40多位主任,不少是长期处在实验室的专家。另外也有一批非常年轻,非常有希望的实验室工作者,特别使我感动,我首先对与会的同志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吴启迪部长的报告,对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的成绩、问题和下一步如何改革是有很好的思路的,将成为我们在一段时间实验室工作开展的指导性的文件。这个报告经过修改以后将会被印刷,我和启迪同志已经说了。作为我们回到学校里去贯彻实验室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指示,所以我们要感谢教育部对我们实验室工作的支持。
在我们会议开始的时候,中国教育报、中国高等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教学和相关的媒体的和高教研究的机构和媒体,都来参会,并且准备在他们的报纸上和杂志上刊载我们这次会议消息和实验室工作人的声音,这就为我们开好这次会,开好下次会,把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持续地开展下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我想概括一下我们这次论坛的主要成果。通过两百多篇论文,通过会上的口头报告和我们会下、会中间的座谈、校长座谈会、处长座谈会这多种形式的交流,我们觉得在这几个问题上我们有了共识,并且在认识上有所提升。一个就是,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今天,面对新形势、新时期的局面,实验室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现出来,因此在此时,把实验室工作提到高等学校工作中一个重要问题提出来,是我们实验室工作对教育作出的贡献。实验室工作确实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一流大学的中间起到了基地的作用,摇篮的作用和窗口的作用。为实现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培养人、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创新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涨的时候,实验室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在这个问题上,从部领导,到高教司领导,和我们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同志们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们的30多位校长,80多位处长,40多位主任,都将会把这个实验室在新时期的地位、作用贯彻在自己的工作当中,为我们的实验室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舆论,为提升实验室工作创造必要的前提,这点来看,我们相信,通过这次会议,实验室工作将会更多的提到学校领导的议事日程。
启迪部长在随后的交谈当中也一再表示,教育部将尽可能的通过一些文件、政策和法规来促进高校实验室工作的发展,甚至于他进一步建议,在我们的基础上形成纪要,向部里、党组通报有关情况,得到各方面的广泛支持,因此我们这次会议在这个大问题上应该说是开了一个好头,这也是说出了我们实验室工作的同志多年来想说的话,应该有个出口,我认为给我们提供了平台,给我们了话语权,两个指导委员会和研究会将把大家的意见,在你们论文上所反映的真知灼见,整理后将向有关方面通报,汇报,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这件事也鼓舞了我们的士气,我们希望下一次有更多的参加,有更多的同志能够谈热爱实验室工作,安心实验室工作,创造实验室工作的更好地水平。
在新形势下,实验室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我们也取得了比较广泛的意见。实验室工作当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呢?
最主要的,认识问题是第一位的。我们比较多的时间是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认识它地位的作用,而恰好我们存在问题的一点就是我门对实验室认识不足,因此才出现了对实验室队伍、实验室管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认识问题要到位。我们相信通过启迪同志的报告和我们给部领导写的通告,以及我们各方面的论文和大会讨论,将进一步促进高校领导同志对实验室工作的重视。有了新的认识,工作的局面就容易打开。
第二个不足是队伍。我们实验室的队伍现在和我门所拥有的功能不匹配。功能要求很高,地位很重要,而队伍并没有因为他重要而得到应有的配置,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认识不到位和机制上的不够,我们队伍处在并不满意的状况。实验室工作重视的程度不够,一直带着教辅的帽子,没有享受作为教师的成员应该享受的待遇,因此,学校里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重视课堂教学而轻视实践环节,缺乏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是明显的,而且是普遍的。因此,实验室队伍面对这样一种情况,队伍在人数上、素质上还有待提高,结构上不合理、待遇上偏低、职称上不公平,这样一些问题就和实验室工作和我们应该做的功能,应起的作用,和我们占有整个学校相当大资源不匹配。这么大的财产,我们经营的如何,作用发挥的如何,那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所以党组、教育部也很重视,所以在去年形成了高校实验室建设委员会,表明了教育部认识到这一大块财产应该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使这一大块财产发挥作用的关键是人。如果没有和它作用、地位和功能所需要的不同层次的人去运行它,管理它,它的效益是出不来的。所以说这些问题我们这次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来了。我利用晚上的时间看了我们这两本论文,我觉得我们有些论文写得很好,很实在,也反映了我们一些基层的同志们对现状的不满。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队伍的问题是我们研讨会上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也可能是我们在未来解决问题首先要切入的问题,不解决人才问题、不解决队伍问题,其他问题很难解决。实验室应该成为我们学校的一个亮点,应该是培养一批优秀人才的地方。所以我想,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管理问题,有一个体制和机制问题。
在体制和管理上我们也形成了一些共识。我们要商量学校处室设置问题。有的在教务处管,有的是实验室处,有的是设备处,有的叫国资处。今后我们要如何做才能避免多头管理呢?在职称问题,编制问题,奖励问题才能有统一的呢?
恐怕学校领导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在任的时候称为国资处,后来改为国资与实验室工作处。目的是所有设备一起在这进账,任何科研、学科专项买的设备仪器也要通过这个口。这样的管理工作,今后我们可以在更多的学校之间交换意见,找到一个恰当的管理体制,一个合适的机制,使我们实验室的人员不是“三不管”或多管、都不管的局面。比如,职称问题,是人事处下发给谁,是下发给院还是处,还是下到哪个处,考核什么,都需要学校领导能够有所思考和改变。我们期盼教育部能够在上面给我们一些指导性的意见。
我简单的说了一下这几个主要的问题,如何解决是需要我们继续研究和推动的。有些事情是需要校领导当机立断,需要做的立即就做了,只要有利于实验室工作,就可以作。另外,对下一步工作,我想提几点:
第一,这次会议开了个好头,搭建了一个平台,我们希望这个平台能够越来越完善。下一次我们希望提前一年,像奥运会一样申办,我们在高校轮流召开,东南西北推动全国实验室建设。
第二,我想抓住这次会议的主要问题,继续深入研究,考虑的周全一点,形成比较严密的的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和建议,报有关领导。另外,我们也希望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这次会,我们校领导和处领导之间已经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同样很多经验也就在交流之间形成了。我相信我们这种交流将逐步变成对口的,可以更专业一点,比如化学的,物理的,材料的等各种交流更加具体,收获更大。在国家如此重视创新人才建设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验室作用问题、机制问题、体制问题这样一个时候,我们可以向有关方面争取,争取点钱,为我们实验室工作注入点力量,才有可能实现在我们这个会里给同志门创造一些必要条件,包括会议、交流、杂志和考察等。我们准备分批派一些同志到香港的大学去考察。我相信只要我们工作做得好,我们实验室工作的同志放开点眼界,扩大点交流面,把工作做得更出色一点,这是我们所期盼的。我相信,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在我们两个委员会和研究会的支持下,我们实验室工作的会议会越做越好。我再次感谢同志们出席会议,感谢教育部对会议的支持,感谢清华大学对会议的支持,谢谢各位!
编辑:王莉 审稿:董浩斌 联系电话:67885073 网址:http:/.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 388号 网站:www.szlinko.com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6165cc金沙总站(CHN)检测中心-Light Up Life 鄂ICP备15021562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4169号